一线之隔——《父亲的道歉信》书评

一线之隔

他和她都记得在小学教室里挂着一幅画,画上有一个小姑娘和一轮太阳。

“那个小姑娘穿着麦田一样的黄裙子。”他说。

“不对,应该是大海一样的蓝裙子。”她反对道。

二人争执不休,决定回小学去看看那幅画。

 

画是黑白的,小姑娘的裙子根本没有颜色。

 

几年前,我一直坚信记忆是万能的、真诚的。记忆中的郊游是快乐的,豌豆糕是甜丝丝的,酸奶是摆在一进门的柜台的。可是后来看自己写的日记,错愕地发现原来我在那次郊游里哭了鼻子,吃豌豆糕的时候抱怨味道水兮兮的,酸奶也在好久之前就挪到了门对面的柜台。于是我才开始明白,记忆是多么的不可靠。

记忆和印象是不同的,印象是记忆之前和之后的东西。我们的记忆本应是明确而清晰的,却被各种各样的印象染上了一层浓似一层的颜色,直到记忆变成了一个色彩的符号,在某一天浮出的真相前轰然崩塌。

所以当我读到向田邦子女士的散文集《父亲的道歉信》时,我才会那么敬佩于她对于记忆一丝不苟地保护与描摹。

她的文章带着日本文学特有的小与真。那些最为细碎的感情被她掰开揉碎看清了,再下笔成文。

印象很深的一篇文章是她在《吃饭》一文里描写那种“不受拘束的场合中的拘束感”。这种每个人都有,却鲜少有人将之清晰表达的情感,在向田的笔下生了根,枝繁叶茂地冲进了每个人真实的记忆。

这就好比你问别人:“在没有车的大马路中央行走感觉如何呀?”那估计所有人都会回答你一个“爽”字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当你站上马路的一瞬间没有一丝不安吗?没有一丝因为后方可能驶来的车辆而产生的担忧吗?

掺杂了复杂心理的回忆才是真实的。我们往往记住的是印象最深刻的,或是反复听人们说起的部分,但自己渴望珍藏的,真的是这些吗?

还有那些曾经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神奇联想。看见美时想到的不一定是美,看到生时想到的不一定是生。思维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大的不同,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敢承认,更不敢记住这些不同。

向田女士在书中提到了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“春去鸟悲啼,游鱼眼中满含泪。”她说她初闻之时想到的却是“用白色针线将樱花瓣满满地缝在黑布上做成手环与首饰。等到这淡红色、冰冷的花瓣饰品变成了黄褐色,春天也即将结束。”

这样从一首诗跳到了另一个不亚于诗的意象,多么美的联想,多么真诚而勇敢地记录。

或许我们天生就惯于将事情简单化、统一化、美好化。但是那些凌乱、复杂、匪夷所思的东西才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,那些思维的跳跃才是真正闪着光的。每个人的记忆都应是不同的,对于同一件事的情感标签也会是不同的。就连一个因讨厌吃草莓而出名的人,也或许曾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,小小地藏着一声:“其实这次的草莓还不错诶。”

所以当发现自己被钉进了一个又一个记忆的条条框框时,在自己与生命中的真实一线之隔的时候,请去读一读向田邦子的散文,在那里你会读到不可思议地共鸣与颤栗,那是真实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.10.11

 

评论
©汐空 | Powered by LOFTER